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满城春雨一城诗

 二维码 823
发表时间:2018-03-15 09:39

满城春雨一城诗

高永平

“诗家清景在新春。”农历戊戌年正月初四,雨水节。一场诗歌盛宴——《潘焕龙文集》首发式既诗歌朗诵会即将在如画的凤山城精彩呈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有灵气,嗅着书香的味道,早已浸润了灵秀山城。烟雨朦胧,仿佛画家精心渲染出的一幅山水长卷,氤氲着浓浓的诗意。

良辰欣逢盛世,美景喜迎宾客。诗人县令潘焕龙是有幸的,他的这本《四梅书屋诗钞》作为传世孤本静静地躺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中。幸遇家乡才俊、学者陈春生、余尘,他们宵衣旰食,披肝沥胆,耗费两年多的时光,终于让厚达400多页的《潘焕龙文集》重见天日,填补了中国清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我和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叶建辉早早的赶到一方山水凯莱国际大酒店,想帮筹备会议的王雅平主席打打下手,没想到,在广东工作的金文夫妇俩已经忙开了。他时而带着“罗田文艺志愿者”的小年轻人搬运、分发资料,时而热情地招呼大家签到,时而指引着来宾寻找座位……此刻,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余尘。

余尘,情系桑梓,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乡音和乡情,忘不了家乡的大别山和鲶鱼坵,忘不了母校和老师,忘不了根脉和基因。

我与他上次见面还是在2003年国庆节前夕,一个阳光温暖的下午,在段家桥附近的狭窄的街道旁。我们匆匆见了一面,他把他的第一本诗集赠给了我。扉页上有他亲笔写下的“赠高永平老师雅正,余柏槐”。余柏槐是余尘的本名。当时,他已经从广东到了北京,回家时间很短,他依然抽出时间专门送我诗集,我却没能留下他喝杯茶、更没有请他喝杯小酒,至今仍觉得欠了余尘一杯酒。回到家中,我仔细阅读着余尘的《阳光漫过地平线》,让我感动的是,他在诗集的后记有一句特别灵我感动:“感谢恩师高永平”。眼线模糊中,我记起了他高中毕业前夕,送我一张复印件时的情景,这便是他发表在《少年文艺》上的散文《路》。即便是今天,在校的中学生能够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也是凤毛麟角啊。

今天是我们师生10多年后的再次相聚,彼此没有丝毫的陌生感,有的是一见如故,干事愈发干练的余尘告诉我:“高老师,我给你带来了我的第二本诗集。”说罢,引着我走向他的座位,提笔在扉页写下了“赠高永平恩师惠存 余尘”,签上日期后双手递给了我。此情此景恰似“一别数载又重逢”的老友,“回首往事话无边”。余尘是《潘焕龙文集》的编校者和此次活动的发起组织者之一,还要为筹办活动而忙碌,我和他拍了合影照后,不便再过多地打扰他了。

在首发式上,余尘与大家分享了他对家乡、家乡文化的感悟。他饱含深情地追忆往事:“自从上大学后,我就离开罗田,已经二十多年时光了,但是由于生于斯,长于斯,故乡二字总是我心头挥之不去的词语。这里有父母弯曲的背影,有兄弟姐妹的深情;有义水河的清波,有大别山的雄伟,这些都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精神动力。”

“飒飒东风细雨来”,让我倍感意外的是,著名诗人,广东仲恺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磊教授风度翩翩地走进了会议室。他是浠水人,常以“巴河之子”为傲;他是余尘大学的老师,因为爱着大别山这片热土,因为恋着流淌在大别山中的巴河,因为梦着罗田的一位姑娘,他从遥远的南国采撷一颗滚烫的“红豆”来到了山城。

没等陪同的朋友介绍完,他就爽朗地说出了我的网名——高,实在是高!此前,我和李教授未曾见过面的,是因为在九江学院陈春生教授所建的微信公众号里经常读到他的诗作。我想起活跃在黄冈上世纪80年代有个著名诗人叫李磊,于是我们通过微信交流起来,偶尔对他和余尘、纯玻璃、肖红英、张凯等诗人的诗作谈一些看法,虽然都是一些肤浅的言语,没想到李教授对我印象如此深刻,这或许就是诗人的情怀和胸襟吧。“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他全然没有院长的派头,教授的做派,也没有诗人的矜持,我们无话不说,谈兴渐浓。金文老师帮我们拍了合影,几位美女也簇拥着他照相,还拉上我一起拍照。虽是匆匆一面,便有了“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之感。

李磊教授深爱着这方水土,深爱着带着大别山乡村气息的文化。他说:“翻开《潘焕龙文集》,就被他诗歌的神性光辉所吸引。他的诗歌诗品高洁、诗格清奇、诗情浓郁、诗镜典雅,无疑是他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正直善良的写照。潘焕龙的诗根源于故乡罗田山水的钟灵毓秀,他以博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重新审视故乡的山水之根,从而赋予这片土地以高远的审美感受和深邃的哲学体验。他思想上的矛盾使他在仕途上几经波折,但他一生的家园情怀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他的诗歌,呈现出一幅幅气象万千、飘逸神韵的大别山山水画,全面勾勒鄂东地区传承久远、淳朴自然的民俗画卷,也彰显鄂东民众朴实谦和、豪爽干练、坚忍不拔也轻灵飘逸的精神气质,从而成为了一张宣传鄂东文化的靓丽名片。”

李磊教授的精彩解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欣赏潘焕龙文集的窗口,也是送给诗歌爱好者解读诗人心境的一把钥匙。

不仅如此,他还挚爱着他的学生——余尘,他和余尘亦师亦友,他在现场热情奔放地朗诵了余尘的长篇诗作《大别山之歌》。激情四射犹如奔腾不息的万里江涛,沸腾着听众的满腔热血;富有磁性的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一曲未了,喝彩声四起。

“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说起陈春生教授,我们的交往已经有10多年了,可初次见面还是去年。当年,陈教授还在赣南师院,担任副校长的他非常关注家乡的人文和历史。那时他正在为编著罗田乡贤周锡恩的传记四处收集资料。我因为经常在博客里转发有关黄冈、罗田人文方面的文章,引起了他的关注。估计是他通过百度找到我的博客的,于是,我们在博客上有了文字交流。他的《周锡恩传》出版后,在罗田举行首发,我因在外出差错过了见面的机会。直到去年,三胜传媒邀请他回乡举办文化讲座,我们才有了第一次见面的机缘。记得在那次见面的酒席上,我们报出各自的年龄,才知晓我们是同年,陈教授说了一句:“没想到高永平这么年轻,这么儒雅,这么帅!”其实,我已年过半百,身体瘦弱,哪里年轻?哪有什么帅啊?书没读几句,乡野里长大的孩子,哪来的儒雅哟?这全是教授的抬举。后来,我们在微信聊天时,经常陈校长、陈教授地称呼他,他说:我们就不要叫什么校长、教授的了,直接叫兄弟好了。这次,他在赠我的《潘焕龙文集》的签名就是:“高永平兄雅正”。

陈教授知识渊博,学术视野宏阔,对家乡文化的研究情有独钟。在一个炎夏的午后,我和三胜传媒的潘斌一起到石源河陈教授的家中做客,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侃侃而谈的都是乡村文化,忆起的是石源河、李蟒岩、花石桥、栗子坳的过去与变迁。艳阳下,我仿佛看到眼前的金色的稻穗摇动的是诗的韵律、歌的音符,石源河里流淌的都是他浓浓的乡情、赤城的心,乃至我忘记了他是一位研究中外比较文学的博士。每次见到陈教授,他谈得最多的是罗田的历史人物,文化教育,讲得最多的是对家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路。每次见到陈教授,他都是精神矍铄,言谈举止儒雅而不失激情,又有谁人知晓他患有痛风病?谁能想象得到,他为撰写《周锡恩传》、编校《潘焕龙文集》忍受了多少煎熬,为筹划这次活动又该付出了多少心血。

在谈及潘焕龙诗歌的艺术成就和价值的时候,陈春生教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潘焕龙的诗歌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精神以及人文主义情怀,他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同情苦难以及渴望安定和谐的生活。他热爱家乡,写了许多家乡的诗歌,还保存了一些有关家乡的文选。作为一位诗歌评论家,潘延续了公安竟陵派的诗歌理论,以独抒性灵,标举真性情为追求目标,但他不固执于一端。比如他推崇真性情,但不排斥那些喜欢以华丽辞藻掩盖内容苍白的诗歌,他只是告诫写作者,要以读者不讨厌为限度,也就是说,他始终将阅读接受者放在第一位的。他喜欢用浅白的语言描写细腻的情感,他追求的诗歌最高美学境界就是情、语、境完美融合。”

只缘桑梓多旧朋,最是深情巴河水。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主编张隽、致公出版社副主编、诗人姚海燕、央视农业频道记者徐海娅从北京赶来了,知名学者、专家胡昌华从西安赶来了;武汉大学博导徐炜教授、胡鸿教授、武汉赶来了,上海大学博士王磊光、《黄石新视听》主编胡泊、罗田旅游业的开拓者摄影家方华国等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县领导来了,宣传部、文化局、文联的领导来了,罗田本土的作家来了,潘焕龙家族的后人来了……会议厅里一时热闹非凡,老友新朋欢聚一堂。年过八旬的瞿伯良、陈佩君老作家来了,年逾花甲的毛群益、廖家锋先生来了,王松平、程新意、潘红胜、王珍桥、胡江林、潘斌、徐俊良、廖桂琼、晏晴、叶牡珍、王芳、周爱妩……本土作家欣然而来,祝福声声,笑语盈盈。

忽然,整个大厅静了下来。《潘焕龙文集》首发式主持人张隽走上主席台,即兴发表感言,言之切切,情之殷殷。看到神态自若的他,我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在骆驼坳中学,看到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年轻站舞台上的情形,他或激情四溢地发表演讲、或活力四射地表演三句半、或幽默风趣地说着相声……他就是张隽。少年张隽有文艺范,也有写作天赋,常有作品在校刊《百草园》发表。他的课堂习作很受老师们青睐,并当作范文在全校学生中传阅。高中毕业,他顺利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大学毕业顺利地到北京工作。

他的演讲才能非同一般。记得一年前,我和他参加了他的老师、我的朋友的孩子的婚礼,他担任主婚人,我是证婚人。相较他挥洒自如的脱稿演说,我的证婚就显得逊色多了。

今天,让我感到特别惊喜的是,张隽带着他的小女儿张伊蕊回到家乡参加这场文化活动,对于生在京城、长在京城的张伊蕊来说,这样的活动肯定有些“土”,但就是这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诗歌朗诵会,定能够滋润着她幸福的童年,滋养着她未来的人生,不信,你听,张伊蕊正在为你、为到场的嘉宾、为文学的未来,倾情朗诵着《再别康桥》,音色甜美,童稚又不失稳重,天真又不失大方。“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刚一开口,现场已经鸦雀无声了,“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观众完全沉浸在诗意之中了;当她深情朗读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时,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似春雷,送来春的诗意。

咋暖还寒时,满城春雨一城诗。今天群贤毕至,老少咸集,满怀乡土真情,喜吟诗词歌赋。春风拂新柳,春雨润芳华,带着传统,我们走进春天;背着诗囊,我们远方,春天已经被我们涂抹出曼妙的诗意,大地被我们撒上浓浓的诗情。

(本文已发《鄂东晚报》2018.3.8


文章分类: 教师文苑
分享到:
     主办单位:罗田县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站由凡科互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系统运行服务    
通讯地址:罗田县凤山镇义水南路东20号         邮政编码:438600       电话:0713-5053962
     网站设计制作与维护:雨后修篁      QQ:274312903       网站管理:潘玲丽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